【TB SPORTS】库布其:形成合力,推动绿富同兴
发布时间:2024-11-19 16:29
本文摘要:形成合力,推动绿富同兴——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报道之二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发电综合示范地虞东升摄(发)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福源泉生态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无边的沙地长满了沙柳、杨柴等多种灌木。

形成合力,推动绿富同兴——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报道之二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发电综合示范地虞东升摄(发)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福源泉生态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无边的沙地长满了沙柳、杨柴等多种灌木。去年冬天平过茬的沙柳,又顶出一人高的嫩枝,青绿的沙柳枝条随风摇曳。一簇簇沙柳林间的空地上,玉米、南瓜、西瓜等作物长势喜人。拨开枝蔓,沙地上碧绿的西瓜已接近排球大小。

道路一旁,工人正把刚平茬的沙柳枝条装上货车。东达蒙古王集团党委副书记秦飞告诉记者,这些沙柳的嫩枝将直接做成饲料,粗枝则会送往鄂尔多斯东达林沙产业公司,这家全国首家沙柳刨花板厂正加足马力生产。“我们生产的板材不使用任何黏合剂,板材完全靠热压技术成型,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建材,供不应求。”他说。

一场透雨,些许微风。盛夏来到库布其沙漠,迎接人们的是和风、树荫、碧草、瓜果呈现的红娇绿软。印象中咄咄逼人的狂躁沙漠,也能展现温婉随和的翩翩风度,令人始料未及。库布其的变化让许多人惊叹。

秘诀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人在库布其治沙过程中敢为人先,锐意改革,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凝聚起治沙的强大力量“儿时留给我的记忆只有两个,饥饿和风沙。”从小生长在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李布和说,这里地处库布其沙漠北缘,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乡亲们无可奈何,“那个时候沙子动不动就把农田推了,房前房后的沙丘经常拱上屋顶,人被沙子欺负得没办法。为了生存下去,只能跟沙漠抗争,可是同浩瀚的沙漠相比,人的力量太薄弱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区百姓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艰难生活,“春天种了一坡,秋天收了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的不多。”许多上了年纪的达拉特旗人仍然记得这首顺口溜。

那时,屡屡出现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生态移民”。李布和也一度为生活所迫,外出挣钱养家。面对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一直聚焦治沙,接连出台政策措施。——20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提出“逐步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1978年,在自治区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建设,推动了草原生态保护。

——80年代初,把“五荒地”(荒山、荒滩、荒沙、荒沟、荒坡)划拨到户,鼓励种树种草,谁种谁有,允许继承。实施“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的造林方针,出现了千家万户抢治荒沙植树造林的可喜局面。——1998年至2000年,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治沙工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日元贷款项目、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工程。

——2001年到2010年,鄂尔多斯将改善生态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实施了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生产方式、种养结构、生态建设、资金使用“六大调整”。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编制《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将库布其沙漠腹地等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划为禁止发展区;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出台“立草为业、舍饲精养、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政策。这一时期,“五荒”治理由以农牧民家庭为主,向企业、公司大规模开发建设转变,亿利集团、东达集团、伊泰集团、鄂尔多斯集团、通九集团、神华集团等80多家企业,纷纷进入库布其防沙治沙。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认定亿利沙漠生态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等44家企业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政府工作突出生态优先,厚植绿水青山新优势。

在发展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和群众直接支持,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向科技创新支撑下的综合防治转变,由单纯注重生态效益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共进转变。企业产业化投资,治沙成为可持续的事业还是那个李布和,现在的身份是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在外闯荡、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市里大力开展林业产业经济建设,先后有多家企业开始转型,走上生态建设之路。

李布和想到,展旦召苏木紧邻响沙湾旅游景区,沙漠旅游资源是一张现成的名片,合理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旅游肯定是一条好路子。凭借旅游收入,进一步反哺生态建设,能实现“旅游+生态”的良性循环。2007年,李布和兄弟三人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沙地,踏上治沙植绿征程。

12年累计投入近4亿元,原本寸草不生的银肯塔拉,绿洲扩展至4万亩,沙漠景区人气持续高涨。黄沙依旧,但被沙障和植被锁住的沙丘已无法发威,游客可以安心享受沙漠游的乐趣。如今,银肯塔拉沙漠绿洲自然生态旅游区在旺季时,每天游客接待量超过3000人次。达拉特旗的风水梁,曾是一片沙海,没有人家。

2005年,东达集团在此建了一座扶贫小镇,为农牧民免费提供住房、獭兔饲舍,订单回收出栏獭兔。农牧民不承担经营风险,还可以将土地租给企业,种植沙柳等沙生植物。2010年,因病致贫的盐店村村民徐锁小也来到风水梁,养殖了2000只獭兔,再给企业打点零工,现在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他家撂荒的土地也由企业承包,种满了沙柳、沙蒿、杨柴等植物。

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介绍,沙漠上长出的沙柳嫩枝是上好的牛羊兔饲料,粗枝干是造纸和生产刨花板的上等原料,兔皮、兔肉等进行深加工,变为服装、食品,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这一链条,沙漠变绿,企业获利,农牧民增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有了。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是土生土长的杭锦旗人。1988年,他到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盐场当场长。那时风沙肆虐,不治沙,风沙就会吞噬盐湖和企业。他决定从每吨盐的收益中拿出5元钱来治沙。

这一治,就是30年。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治沙的投资模式是“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30年里,亿利集团公益性投资33亿元,产业性投资380亿元,获得政府补贴7900万元。

回过头看,第一个十年纯属“输血”,就是从主业利润中每年拿出10%—20%来治沙;第二个十年是“输血+造血”;第三个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全是“造血”,走上了“治理效果经得起看,经济账经得起算”的良性循环道路。回顾30年治沙历程,王文彪感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亿利库布其治沙面积相当于此前20年治理面积的总和。

库布其治沙30年取得了343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有290多项都是这几年取得的。库布其今天蓬勃发展的重大生态产业项目,都是这几年上马的。库布其防沙治沙经验走进南疆沙漠、青藏高原、西部沙区,走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都是这几年实现的。

”亿利在生态改善基础上,形成了“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绿化了一片片沙漠,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等六大产业。产业蓬勃发展,义利平衡兼顾。亿利集团每年整个沙漠产业销售收入有100多亿元,主要来自医药、旅游、光伏、工业、肥料、饲料等,利润在8%到10%。除了亿利、东达,沙漠生态产业还有伊泰百万亩碳汇林工程、绿远梭梭嫁接肉苁蓉、天骄沙棘饮料、高原杏仁露、源丰生物质热电、同圆工业治沙项目、响沙集团的5A级旅游景区……在中央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各项支持性政策引导下,各类企业进行产业化投资,积极参与规模化治沙,科学开发林沙资源,带动库布其沙区从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沙漠绿起来百姓富起来沙漠治理是一项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企业产业化投资,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治沙,还需要大量劳动者。

企业要用工,农牧民想增收致富,利益有相通之处。库布其治沙几十年,通过党委政府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治沙致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吴直花曾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的贫困户,原来承包的9亩土地沙化严重,每年种地辛辛苦苦,却赚不了钱。目前,她在亿利集团阿木古龙健康产业示范园务工,负责养护甘草,每天工资200元。

她还承包了亿利30亩沙地种甘草,只负责种植管护,亿利所属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这样,吴直花一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亿利集团通过租地到户、包种到户、用工到户的模式,带动沙区广大农牧民治沙致富。

许多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等新身份,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伊泰集团吸纳农牧民参与治沙,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伊泰大力营造碳汇造林工程,为周边农牧民无偿提供大量的各类树苗,农牧民种碳汇林,有一部分收入。由于造林区域内树木已达到国家林业部门的补偿标准,2013年农牧民有了“林权证”及林业补贴收入。

随着伊泰集团碳汇造林项目进一步推进以及周边生态环境改善,沙漠腹地的农牧民因地制宜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可靠保障。随着治沙产业蓬勃发展,沙区不少农牧民投身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有的家庭年收入10多万元。

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大量农牧民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外出务工的农牧民也纷纷回到家乡,有营生做、有钱赚。7月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天晴时总是骄阳似火。

在杭锦旗穿沙公路经过的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62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给记者讲起他的治沙故事。1983年,白音道尔计从部队退伍,看到家乡鼓励牧民治沙,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沙日召治沙。他在自家近9000亩草场上种植沙枣、柠条、杨柴等沙地植物,还种植了大量甘草。经过艰苦努力,曾经退化的草场变绿了,明沙不见了,生态改善了。

如今,他养着400多只羊,卖羊羔、羊绒、羊毛,有一笔收入。卖柠条、沙柳,又有一笔收入。再加上休牧补贴和公益林补贴,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生长了4年的甘草,成为他家的“绿色银行”。不过,只有在最需要钱以及甘草行情好的时候,他才会去挖甘草。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局长韩玉飞深有感触地说,沙区百姓和治沙企业是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企业通过产业化投资受益,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治沙中寻找商机,发展生态产业。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入,更坚定了治沙的决心。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石艳杰认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经验,就是党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三方合力,同时科学施策,实现了生态、产业、民生平衡发展。

漫漫黄沙,不治,它是害,治了,它是利;不治,它是沙子,治好了,它是金子。在库布其的沙海中,人们摸爬滚打几十年,找到了变害为利的办法,风沙不再肆虐,沙漠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绿富同兴,成为库布其发展的生动写照。

(记者吴勇张枨寇江泽)。


本文关键词:天博tb·体育综合,天博tb·体育综合APP,TB SPORTS

本文来源:天博tb·体育综合-www.allergyrelieffacts.com

「急」速开通,立刻拥有
注册
选择
购买
成功
高端售后服务
购买帮助
后台学习
故障修复
图片设计
技术支持